一眼就被看透的「玻璃蛙」 看見牠的內在美

編輯台新聞

 

您或許聽過「玻璃屋」、「玻璃鞋」、「玻璃心」,但是否聽過、看過「玻璃蛙」?俗稱「玻璃蛙」的這類青蛙,蛙如其名,牠們腹部皮膚就像玻璃一樣「透明」,透過皮膚,可以看到整個身體內部的構造,包括肝臟、心臟及腸道都能清楚看見,甚至還可以看到小小紅色的心臟正在跳動著,非常神奇!在臺北動物園兩棲爬蟲動物館工作團隊的努力下,「弗氏玻璃蛙 (Hyalinobatrachium fleischmanni)」首次繁殖了蛙寶寶,這也是在「玻璃蛙」繁殖上的ㄧ大突破。

「玻璃蛙」蛙如其名,牠們腹部皮膚就像玻璃一樣「透明」。

「弗氏玻璃蛙」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溫暖的熱帶雨林中,是夜行性及樹棲型的蛙類,身上主要為綠色,因身體透明,移動時會隨著四周環境改變體色,可以完全的融入環境,平常休息的時候,也喜歡完全「黏」在樹葉的背面,天敵並不容易發現牠們。牠們的身形十分嬌小,成蛙的體長也只有2-3公分,四肢修長,有發達的吸盤,是攀爬的高手。「玻璃蛙」的眼睛十分特別,睡覺的時候,眼睛完全閉合,當眼睛張開時,就像「翻轉式車燈」一樣,翻轉出大而凸出的眼睛。當然,「玻璃蛙」最大的特點就是腹部的皮膚是透明的,可以清楚的看到內部的臟器及血管,真的是令人一眼看透的青蛙。
「弗氏玻璃蛙」不僅在外觀上特別,繁殖方式也十分有趣,雌蛙會將卵產在靠近溪流的植物葉子背面,像水滴般晶瑩剔透的卵有著強大有韌性的卵膜保護著。當卵孵化後,蝌蚪會從植物葉背掉入水中,然後再鑽進溪流底層的泥土裡,直到長出了四肢變成蛙寶寶後,才會再回到樹上生活。這次是臺北動物園首次繁殖出「玻璃蛙」的小蛙蛙,過程中,從卵發育成蝌蚪大約為2-3週,蝌蚪期則為5-6個月,現在蛙寶寶們都已經順利上岸,體型非常的迷你,要花一點眼力,才看得到牠們。

水滴般晶瑩剔透的卵有著強大有韌性的卵膜保護著。

見證到蛙寶寶的成長過程,從卵到蝌蚪再變成青蛙,每每都必須通過層層的關卡,這也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不容易。蛙類雖然看似渺小,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環境指標,蛙類的保育和繁殖,一直是臺北動物園十分重視的,這次「玻璃蛙」在臺北動物園首次繁殖成功的經驗,給工作團隊帶來很大的鼓勵,未來希望透過這樣的經驗,對於蛙類的保育工作,希望帶來更多的助益。透亮透亮的「弗氏玻璃蛙」,未來有機會在熱帶雨林館和兩棲爬蟲動物館與大家見面喔!
臺北動物園保育網:http://www.zoo.gov.tw/
Facebook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TaipeiZoo
YouTube:http://www.youtube.com/TaipeiZoo

以上圖片由台北市政府提供。